【当仁不让的意思】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当仁,不让于师。”意思是:在仁德的事情面前,不应该推让,要主动承担。后来引申为遇到应该做的事情,就勇敢地去做,不谦让、不退缩。
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责任感、有担当,在面对责任或正义之事时,表现出坚定和果断的态度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当仁不让 |
拼音 | dāng rén bù ràng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释义 | 在仁德的事上不应推让,应主动承担 |
引申义 | 面对责任或正义之事,应勇敢担当,不退缩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多用于褒义 |
近义词 | 责无旁贷、义不容辞、奋勇向前 |
反义词 | 推诿塞责、避重就轻、畏首畏尾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工作场合 | 面对紧急任务,他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。 |
社会责任 | 看到有人摔倒,他当仁不让地上前帮忙。 |
学习态度 | 在学习中遇到难题,他从不退缩,总是当仁不让地去解决。 |
国家大义 | 面对国家危难,他当仁不让地投身抗争。 |
三、常见误区
1. 误用为“不讲礼貌”
有些人可能误以为“当仁不让”是“不谦虚”,其实它强调的是在正当事务中的积极作为,而不是无礼或傲慢。
2. 误解为“争抢功劳”
“当仁不让”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,而非争夺利益,因此不能用于贬义语境。
3. 混淆近义词
如“义不容辞”更强调“道义上的责任”,而“当仁不让”则更侧重于“面对仁德之事时的主动”。
四、总结
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富有正能量的成语,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当在面对正义、责任、使命时,敢于挺身而出,不推诿、不逃避,真正做到“当仁不让”。